新牛津词典讲解trail一项解释如下:
[no object] be losing to an opponent in a game or contest 落后,然后接着在解释项下:
[with complement] the defending champions were trailing 10:5 at half time.
冠军卫冕队在半场时,以10:5落后。
我的困惑:
[with complement] the defending champions were trailing 10:5 at half time.
上句第一是在大首要条件[no object] be losing to an opponent in a game or contest下的。
那样在例句中:
the defending champions were trailing 10:5 at half time. trailing是没宾语的,是vi,
而10:5是trail的补足语,不是宾语。
请问老师:
1)补足语和宾语,到底有什么不同?
2)这里10:5可否看成trail的宾语?
第一,传统语法只能讲解一部分语言现象。补语、宾语这类定义是不准确的。由于每种搭配都有起语义层 然后才是表达式,也就是固定搭配或句子。用构式语法来讲,这个词汇义里本身就有比分对内容在,需要写出来就是你说的补语了。所谓补语就是对动词、形容词里面的这类语义层的内容就好句子表达式的展示而已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格语法觉得,动词含有统一性的语义格,如施格、受格、具格、结果格、使成格、目的格等等。句子的各种表达式只不过展示这类格的关系而已比如动词openI open the door.The key opens the door.The door opens.这类表达式均成立,所以open的词义就会包括以上这三种状况。但依据格语法只须大家了解动词发生时的格,自然可以判断出可能的表达式。因此传统语法说的宾语就是受格十分不准确,上例中受格也变成了主语。所以,第一跳出传统语法的条框,重视动词的实质语义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表达式,由于你说的动词本身语义中就有比分的内容,这里显然比分不是什么受格更说不上是什么宾语所以这种补语就是将动词、形容词中包括的语义层内容展示出来而传统语法说的宾语补语跟这种补语又是两回事了,所以传统语法bug不少作为学习者,你仅需了解每一个动词之所以能存在,肯定它是由各种语义格确定的,比如give 就涉及到施格、受格、与格,被叫做三论元动词,而那些大多数“及物动词”叫双论元动词,但你会发现不少奇怪现象,就是这类动词常常就“不及物了”,比如eat 这种,不可以单纯理解为及物和不及物,只能说它是双论元的,即便不及物的eat出现了,它也一定是双论元。因此,从语言思维上学习者千万不要死钻传统语法的牛角尖,凭所谓“语感”去判定成分。最好的办法就是想象一下某个动觉词发生时的语义环境,看了解语义环境中各种语义格的实质关系就自然可以表达式只是说话人意识中凸显的论元不同,其他论元就会伴随发生表达式变形或隐藏。变形是由于空间知觉因凸显的论元不同各论元的空间或空间映射关系变化。隐藏是由于表达式需要遵循经济原则,以最简的形式给出他们可认知的语言。譬如we eat and we sleep. 不说也了解吃的肯定有东西。